名人觀點
月光光心慌慌,理財生活不窮忙
自古以來,人要生存就是件不容易的事,生活中有太多需要考量顧慮,例如飲食、安全、健康,雖然現在是文明時代,我們有更多保護自己的設備與機制,然而近年來,從普悠瑪列車出軌事故、非洲豬瘟疫情…諸多天災人禍,讓整個台灣人心惶惶,但別說這些影響成千上萬人的大事件,就算只是關乎自身的小事,也應該視為大事。倘若今天發生意外或失業了,就算有失業補助或保險賠償也是有限的,剩下的還是得自己想辦法,如果家中還有老小,就更該提早做準備。
很多人說我會賺錢,但同時我也致力節儉,或許是小時候家裡曾有過財務緊迫的過往,但「理財」對我來說是生活不可或缺的,一如加減乘除,是生活之基礎,無論早學晚學,一定得學會。而現在不少人卻覺得「生吃都不夠了,哪還有可以拿來曬乾」,雖然有收入,卻一直存不了錢,反倒成為「月光族」,甚至「月欠族」,這樣的生活,心裡又怎麼能踏實呢?或許現在並沒有急迫的需求,但是人算不如天算,若真有要事發生,恐怕一擊即倒,但我相信,一定沒人甘心這樣,其實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觀念和方法,讓自己把財務「理」清楚,並增強財務防護力。理財是一種生活態度,靠著簡單的思維邏輯,對金錢有正確的認知,堅持風險控管、資產配置,就能同時顧及開源和節流。
一、要理財,得先這麼想
1、先別急著吃棉花糖
王永慶曾說過一句話:「你賺的一塊錢 不是你的一塊錢,你存的一塊錢才是你的一塊錢。」很多人覺得這麼省幹嘛,沒必要委屈自己,甚至有些花費只是單純「自己想要花」,並不存在任何意義或目標性,這時你等於把眼前的棉花糖吃了,但是吃了甜頭,後面可能來了苦頭,又該怎麼辦呢?回頭仔細想想:你真的有必要急於一時吃了棉花糖?其實很多人的答案並非是一定的。
2、收入-儲蓄=支出
很多人習以為常的用錢觀念其實都弄反了,錢不是花剩的才拿來存,而是扣掉必要支出(包括現階段及未來計畫之花費)後才能拿來花,否則花到高興了才想來存,以現在物價節節升高的程度,要存第一桶金恐怕難上加難。
二、要理財,可以這樣做
1、支出分類
一拿到薪水,先訂出每月存款目標,再依生活費、投資費、娛樂費等等比例分配,不隨意超支,可穩定支出金額。
2、日常記帳出
每一天花個5~10分鐘記錄現金流水帳,小至水、電、手機費,大至旅遊開銷、房貸、車貸等等,透過掌握每個月的基本支出,先做好節流的工作,再來想辦法開發財源。
3、強迫存下保命財
天有不測風雲,人也難保意外不會發生,若因長期傷病無法工作,不僅少了收入,還有額外支出,就可能造成財務虧損,甚至不堪負擔而產生債務。因此平日應存下「急救金」,確保至少能負擔一年到兩年的生活支出無虞。
有了基礎觀念及做法,就能慢慢累積儲蓄,不僅有備無患,甚至還可做更有效率的投資,改善生活,無論心理層面或物質上,都能有所增長。